警惕各类养老金融诈骗

——投资有风险,不要受高收益诱惑

德州新闻网讯(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王南)

一段时间以来,不法分子以投资养老、以房养老等名义进行虚假宣传,实质是非法吸收社会资金,扰乱金融秩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对此,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出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远离非法金融活动,保护自身权益。

据悉,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投资养老的名义,承诺高利率回报且提供预留养老床位、预定养老房间等服务,向老年消费者非法筹集资金;利用小恩小惠博好感,降低老年人的警惕性;抛出高回报承诺吸引老年人。

不法分子用以房养老的名义诈骗老年人资金。正规的以房养老,是指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即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养老年金保险相结合的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而不法分子则打着“以房养老”、有高收益回报等旗号诱骗老年人办理房产抵押,再把借来的钱拿去买其所推荐的理财产品。这种“抵押-借贷-理财”的方式操作,流程多、参与主体乱、投资风险高,本就不符合老年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且所谓的“理财产品”很可能是虚假的,借来的钱最终还是到了非法机构的口袋。

为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针对这类情况,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消费者谨记:投资有风险,不宜有赌博心理而冒险入局。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投资理财观念,切勿轻信所谓的“稳赚不赔”“无风险、高收益”宣传,不要投资业务不清、风险不明的项目。理财产品如果承诺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诈骗。要记住,投资有风险,不要受高收益诱惑而冲动投资。

购买理财投资产品应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正规机构和正规渠道。建议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在购买投资理财产品前,多咨询正规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员,多与家人商量,对投资活动的真伪、合法性进行必要的判断和了解,防范不法分子诈骗侵害,警惕非正规机构的疯狂营销揽客行为。

集资诈骗多有“击鼓传花”和“庞氏骗局”特点,往往是以新还旧,缺乏实际业务支撑和盈利来源,不存在与其承诺回报相匹配的项目,容易发生卷款跑路、资金链断裂等风险。不要被“保本高息”“保证收益”等说辞迷惑。

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要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慎重对待合同签署环节,不在空白合同签字;不随意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以防被冒用、滥用或非法使用。若发现疑似非法金融活动,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反映情况。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