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商银行:信贷“活水”来 文旅产业兴

全市农商银行发放文旅产业贷款12.1亿元,支持商户470户——

信贷“活水”来 文旅产业兴

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

□本报记者 徐冬晓 本报通讯员杨孟圆 王志

全市农商银行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依托区域金融资源优势,创新服务模式,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支持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推动我市文旅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推动“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截至目前,全市农商银行支持文旅及相关产业470户,发放贷款12.1亿元。

主动融入助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咱农商行提供的智慧收银系统真是太方便了,不仅提高了收款效率,还能在后台分析客户最喜欢的口味,我们根据客户的喜好调整了产品,销量越来越好啦。”4月24日,齐河县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关东煮卖家陈淑芬说。

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位于山东省齐河县清河大道,汇聚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小镇建造初期,齐河农商银行积极与项目负责人对接,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定期到小镇志愿服务,为小镇分流引导游客、打扫景区卫生、提供金融指导服务。

齐河农商银行为饮食小镇入驻商户量身定做智慧收银方案,满足景区日常经营管理、支付结算。此外,还为商户提供上门开户、信贷资金支持等系列服务。截至目前,已为21名商户提供信贷支持280万元,上线300套智能景区收费系统、60台智能POS机,平均每月交易量7万笔,交易金额100余万元。

齐河农商银行作为县域金融主力军,大力支持发展全域旅游,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助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采摘游、观赏游、垂钓休闲游及娱乐亲子游等多种旅游项目,积极构建“全景齐河、景城一体、村景融合”发展大格局。

截至目前,共发放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相关贷款343笔、2.96亿元。积极助力改造全县旅游服务设施、精品民宿、旅游购物街区等,为德百、万达等60余家入驻商户提供收银设备,为城际公交研发提供56套智能收费设备。

精准扶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在夏津县前屯村,精心铺设的七彩胡同、磨盘胡同、平安胡同令人流连忘返。游客在村里住民宿、品美食,感受原生态乡村生活气息,体验不一样的休闲旅游快乐。

“民宿是近几年兴起的新业态,游客玩儿累了可以在我这里品壶茶,晚上舒舒服服地睡一觉,给我带来了不少收益,这一切多亏了农商银行‘乡村旅游贷’的支持!”4月23日,前屯村民宿老板赵寅说道。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住宿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赵寅到安徽、江苏等地考察学习后,决定对自有民宿进行改造升级,但是急需一笔启动资金。夏津农商银行驻村客户经理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和他对接,第一时间为他办理了利率优惠、担保方式灵活的30万元“乡村旅游贷”,助其民宿提档升级。

夏津农商银行不断加大对乡村旅游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主动对接县直有关部门,精准把握当地文旅产业特点,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完善多样化金融服务,积极探索“金融+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银行主动对接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与旅游区内平安湖社区、刘堤村等10个旅游村建立党建共建战略合作关系,为旅游村建设提供综合授信3亿元,依托“乡村旅游贷”“创业担保贷”等信贷产品,支持农户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全产业链。

截至目前,该行累计发放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贷款2.16亿元,累计发放“乡村旅游贷”等文旅类信贷产品5689万元。

金融助力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4月22日,宁津县刘营伍乡龙潭村内的博源轩陶瓷加工厂内,工人师傅正在制作蛐蛐罐。负责人张利霞介绍,由于临近蟋蟀经济黄金期,订单数量随之增加,工厂资金周转遇到了问题。“农商行工作人员在上门走访时了解到我的情况后,提供了10万元的‘巾帼创业贷’,利率合理、放贷快,工作人员还细致耐心、服务周到,既解决了厂区扩大经营导致的资金周转难题,又帮助我们延伸了蟋蟀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有了资金支持,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还能帮助我们在交易黄金期稳稳地赚上一笔。”谈及信贷资金支持,张利霞感激地说。

宁津县被誉为“中国蟋蟀之乡”,蟋蟀文化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化特色。近年来,随着当地政府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宣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蟋蟀经济队伍中,市场潜力巨大,资金需求旺盛。宁津农商银行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经营宗旨,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创新信贷产品,成立31支“红马甲金融服务队”,扎实开展“四张清单”走访对接,严格落实驻村办公、助企办公制度,不断创新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支持地方美食、乡村旅游、非遗文化、休闲娱乐等多产业发展,使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衔接,为擦亮“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品牌贡献了金融力量。截至3月末,该行支持文旅产业商户31户,共计1.01亿元。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